大家都在看
- Lv4忧郁的格洛克Lv42019-09-15回复赞
- Lv1用一个夏天爱上你,再用一辈子忘了你。茉莉最终去了月亮上,连同她对李立的爱。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为了谁而活,可生活最终还是把我们搓揉成了枯萎的落叶,风停了的时候,散落在不同的屋檐上。用户186****0470-iGg88Lv12019-09-14回复2赞
- Lv4#三人行不行#20190908隆福剧场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Lv42019-09-11
去之前做过功课,但是现场的表演形式还是超出了我的预想,一方面是30年前的“先锋话剧”表现形式,另一方面是现代的大陆人对这部剧的接受程度的矛盾。
首先从剧情谈起,整部剧由三个大的情景剧组成,之间切换迅速,各自独立,是我没有体会编剧透露的之间的联系。第一个情景,用遛狗延伸出“欲望”,暗喻人就是像狗一样,脖子上带着圈,被束缚住,或互相攀咬,或二三成群,脱离不了各种“规则”,纠其原因就是“欲望”,隐喻不错,表演欠火候,会稍微有些尴尬。第二个情景,三人关系的变化,或三角恋或上下级,用灯光和声音切割场景、空间转换,不知道是当喜剧?肢体剧?还是隐喻的话剧去看,有些没看明白。最后一个情景是三人饰演九人的车祸现场,本剧的笑点也就在于此了,角色的快速转换,台词的功底都体现出来,但从根本上说,剧本一般,本剧靠的还是创意与肢体、空间的转换,那第三个车祸的情景就还不如春晚的小品了。
第二点谈表现形式,简单的三人组合、四把椅子,加上围巾与帽子等道具,去演绎不同场景下不同人物育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很难得。将编剧想要表达的表达出来,三个人,真的很难了,对演员的演技、基本功与节奏的把控要求很高。很显然,这部剧作为“经典剧目”演练过很多次,表演是流畅的,节奏把控也是可以,但是前两幕我还是感到无聊,看上去像是学校话剧社的学生水平,夸张、浮夸。
第三点讲一下舞美,三位演员衣着朴素又和谐统一,灯光和音响配合得也不错,我正好坐在灯光音响设备的前面,边看演出边听设备师在控制“灯光走~”、“音乐走~”,也还蛮有意思的,突然就站在了编导的角度去看,格外注重灯光的明暗与控制,舞美虽然简单,但掌控很成熟。
最后谈一下自己对这部剧的感想,30年前在台湾的话,这是一部有创意的有笑点的好剧。历经4个导演的“与时俱进”,放在现在也是有些创意的,但是整体支撑稍微单薄。现代喜剧的百花齐放让观众的审美与笑点也水涨船高,笑点和抖包袱的火候是我不适应的。一边去寻找搞笑的点,一边思考编剧的表达,不如直接去开心麻花或者德云社。
总之,这部剧距离“经典剧目”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推荐指数:⭐⭐⭐
推荐原因:为了胖哥哥的三次滑翔1回复8赞 - Lv4#哈三话四评话剧—钢的琴#happy-sirLv42019-09-08
这是80年代大批集体所有制工厂倒闭、转型,工人下岗、物质匮乏背景下,通过陈桂林(郭晓东饰)这个小人物为实现女儿的音乐梦想,和工友们造钢的琴,体现伟大父爱的剧。这是一帮子下岗工人,为实现工友的钢琴梦,鼓足干劲、团结奋起的剧。父女情、工友情、亲情、爱情,感人至深的剧。
废弃的旧钢铁厂,矗立着的高高烟囱和锅炉,上面写着大大的拆字,架空的铁阁廊和废弃的铁轨很有年代感。北方老爷们的方言,工友们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物性格,80年代特有的歌曲穿着打扮和搪瓷杯、大哥大等老物件,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季哥、胖头、大刘那帮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工友,被郭晓东的那句做人要心怀责任感,心怀阳光的活着感染。为了铁哥们的情谊,为完成梦想,从蹭琴练、凑钱买琴、偷琴到最后的造琴。从制造图纸、寻找材料、找齐帮手,两次开工,工友们齐心协力的那股子干劲让人感动、欣喜。
好剧本遇上好演员。影视出身的郭晓东,感觉陈桂林这一角色是为其量身定制的,劝说工友们的那段感人肺腑的话令人印象深刻。《欲望号街车》里的张璐饰演的淑娴敢爱敢恨、洒脱泼辣,游手好闲的胖头,捞偏门的季哥,还有是演过《大清相国》《商鞅》《12个人》《怀疑》等好剧的实力派话剧演员。那表演都是相当的到位,看得非常的过瘾。
对于现实,他们改变不了什么,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于梦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努力。最后一幕,钢的琴从空中缓缓落下,漫天雪花飞舞,郭晓冬在空中舞琴,让人感动。
推荐指数:★★★★☆(90分)12回复7赞 - Lv4#哈三话四评话剧—钢的琴#happy-sirLv42019-09-08
这是80年代大批集体所有制工厂倒闭、转型,工人下岗、物质匮乏背景下,通过陈桂林(郭晓东饰)这个小人物为实现女儿的音乐梦想,和工友们造钢的琴,体现伟大父爱的剧。这是一帮子下岗工人,为实现工友的钢琴梦,鼓足干劲、团结奋起的剧。父女情、工友情、亲情、爱情,感人至深的剧。
废弃的旧钢铁厂,矗立着的高高烟囱和锅炉,上面写着大大的拆字,架空的铁阁廊和废弃的铁轨很有年代感。北方老爷们的方言,工友们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物性格,80年代特有的歌曲穿着打扮和搪瓷杯、大哥大等老物件,勾起了人们的回忆。
季哥、胖头、大刘那帮子看起来吊儿郎当的工友,被郭晓东的那句做人要心怀责任感,心怀阳光的活着感染。为了铁哥们的情谊,为完成梦想,从蹭琴练、凑钱买琴、偷琴到最后的造琴。从制造图纸、寻找材料、找齐帮手,两次开工,工友们齐心协力的那股子干劲让人感动、欣喜。
好剧本遇上好演员。影视出身的郭晓东,感觉陈桂林这一角色是为其量身定制的,劝说工友们的那段感人肺腑的话令人印象深刻。《欲望号街车》里的张璐饰演的淑娴敢爱敢恨、洒脱泼辣,游手好闲的胖头,捞偏门的季哥,还有是演过《大清相国》《商鞅》《12个人》《怀疑》等好剧的实力派话剧演员。那表演都是相当的到位,看得非常的过瘾。
对于现实,他们改变不了什么,但并不妨碍他们对于梦想的追求和现实的努力。最后一幕,钢的琴从空中缓缓落下,漫天雪花飞舞,郭晓冬在空中舞琴,让人感动。
推荐指数:★★★★☆(90分)1回复4赞 - Lv5
- Lv3用户186****2275-QB2xeLv32019-09-06回复赞
- Lv3
- Lv5
- Lv5
- Lv5纯纯的蓝色Lv52019-08-26
环境:剧场在黄河路上,二层楼。一楼取票,安检。一面墙上展示着长江剧场的发展历程。7:30的音乐会,提前半小时可以进场。坐电梯上二楼,剧场小规模,舞台正常规模。观众席大约就八、九排的样子可以近距离观看效果不错。
《如初的温暖》-张康明疗愈钢琴音乐会。2019年夏末在剧场听一场纯情音乐诉说,用钢琴的唯美音律,谱写现代流行器乐的温暖情怀。整个音乐会一个半小时(14首钢琴曲)无中场休息。一曲《夏末》开场,每一首,均由张康明精心原创。张老师一个包揽了主持和演奏,整场演出气氛轻松活跃,风趣幽默的语言和观众互动性强。演出期间,更有音乐家的数位乐界好友共同担任大提琴,小提琴,长笛,二胡等协奏曲目的演绎,给演出增色不少。
《跳跃的星》原创没有乐普,闭上双眼静静地听,抛开喧嚣城市,工作的烦恼。能感受到他用心创作,用情演绎,用音乐诠释那如初的温暖,对乐符的热爱都随着八十八个跳跃的黑白琴键全情呈现!虽然演出规模不大,但感觉小巧而精致。
昨晚的演出仿佛寻找到了浮世中的一点空灵,舒缓紧张神经,让心变得柔软,让生活张弛有度。 真的感受到了音乐才子的魅力!回复9赞 - Lv2
- Lv6《暗恋桃花源》是台湾编剧赖声川的话剧作品,上演于 20 世纪 80 年代。它的结构布局、舞台叙事、空间处理方式、舞台表现手法都别具一格。全剧主要由两个不相关的故事穿插演出完成,一个是中日战争时的现代都市恋情剧“暗恋”,另一个是古装家庭情感剧“桃花源”。两个故事中间穿插了一个未上台演出的“寻找刘子骥”的小故事。三个故事交叉演绎的剧场性叙事结构,在西方戏剧史上已是成熟的技法。用户189****4234-KNXXrLv62019-08-24
一、寻找、迷茫和回归的主题
在这部话剧里,两个大故事加一个小故事,它们彼此之间在结构上是分离的。
两个大故事由甲乙两剧组通过两组工作人员因场地分配失误而产生矛盾互相切换上台,小故事由一个女人单独完成。三个故事在同一个舞台上上演着不同时空的故事,而它们的主题都是“寻找”,以及由寻找生发的“迷茫”和“回归”。
这部话剧出现在 80 年代初的台湾,整部剧映射了台湾当时的局面。《暗恋》的悲剧缘于国民党独占台湾,故事以当时台湾的政治局势为背景和生发缘由,旨在反映两岸关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伤害。江滨柳的老家在东北,东北在 20 世纪 30 年代沦陷,他日思梦想着家里的亲人,盼望能像云之凡一样回家和亲人团团圆圆过年。
寒假一别之后,即民国 38 年初,江滨柳离开上海到了台湾。云之凡也在民国 38 年随兄嫂离开昆明辗转河内、泰国、香港两年后到台湾定居。民国 38 年,也就是大陆1949 年,大陆成立新中国,和台湾的局势发生了紧张激烈的对峙。《暗恋》这一爱情悲剧,是当时众多亲人、爱人分离的缩影,反映了政治局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桃花源》这一剧目,看似喜剧,其实它和《暗恋》在主题上是一致的。故事套用了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叙事空间,武陵人老陶以捕鱼为生,但是穷困潦倒。老陶诸事不顺,喝酒打不开瓶塞,吃饼咬不烂饼,刀连饼都切不开。他的妻子春花和袁老板偷情,老陶又被二人当面戏弄耍。无奈之下,老陶到上游打鱼,却误入了不通事务的桃花源。桃花源的生活安宁祥和,他住了一段时间之后想到要把家中的妻子接来同住,回到家却看到春花和袁老板在一起生活得甚是凄苦。他重新被现实烦扰,仍旧连浇愁的酒都喝不到,现实依然狼藉破败。整个故事旨在表现现实的艰辛残酷和理想的遥不可及。剧作对现实的表现通过两个高潮性的场景呈现: 一个是老陶去桃花源之前,陶、花、袁三人抢着去死的喧闹场景; 另一个是他从桃花源回来之后,陶面对花、袁二人在孩子问题上的争执。这场剧作通过以古喻今的表现手法,影射了台湾当时的生活景象,当时的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好比是现实和桃花源的关系一般。
大陆解放以后,新的中国一派蓬勃待发的景象,七八十年代大陆经过改革开放,万象更新。而整个台湾,当时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面临着许多挑战,整个台湾被迷茫颓废的气氛笼罩,各方面的事业都前途未卜。台湾同胞与大陆亲人隔绝,对当局治理下的生活充满忧虑和彷徨,因此当时的影视、话剧增加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
这类作品开始深入现实,并自觉不自觉地担负起探寻身份认同和历史反思的文化责任。而其表现手法,因受到当时文艺专制的禁锢,多采用含蓄、隐喻的风格表现沉闷压抑的社会现实。
全剧还穿插一个篇幅较小的“寻找刘子骥”的故事,这显然是受到《桃花源记》的启发,却又不是和剧中的《桃花源》剧组出自一个舞台。一位女士发疯一样寻找刘子骥,问场上所有的人刘子骥在哪里。刘子骥在这里仅作为一个舞台符号出场,但在整部戏中却有着耐人寻味的象征含义。
和剧中两个显性的大故事一样,《寻找刘子骥》是对“寻找、迷茫、回归”主题的探索。
三个故事都是在寻找: 江云之恋,寻找真爱; 陶、花、袁寻找平和的生活,伟大的抱负( 现实中的袁老板和桃花源的袁老板都提到让延绵不断的子孙,肩并着肩,手牵着手,左手拿着葡萄,右手捧着美酒,嘴里含着鸭梨……) ; 女人寻找的刘子骥,以及刘子骥不知所踪去寻找的理想和未知的结局。他们分属不同的剧目,但他们的迷茫和所希冀的回归却是在同一条轨迹上,都是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对“回归”的苦苦守望。
二、舞台的话语距离和期待视野
这部话剧,分别将“暗恋”和“桃花源”配置在两个剧组,形成舞台上两个显性完整的话剧。这样的拼接结构,表面上看起来完全是出于戏剧外因素的干扰而形成的巧合。然而,拼接而成的这戏剧情形所呈现出的支离感和非严肃效果,恰恰构成了这部戏的情感主调。从整场戏的舞台叙事上看,“寻找刘子骥”的戏被完全安排在了这两个故事之外,其突兀出现更是加剧了这部话剧的整体破碎和分离感,使得舞台上彩排现场的混乱氛围更加浓重。戏剧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戏剧冲突以及主题意蕴,统称为戏剧的“话语”,戏剧的整体呈现即是戏剧本身对于观众的“诉说”。
这部剧作在形式上打破了人们常见的话剧舞台叙述模式,将情景设置在演出舞台下的彩排现场。全剧从导演和演员进入场地开始,导演坐在观众席上,不时对舞台演出加以干涉和指导。就舞台结构而言,整个演出场地都是话剧的舞台现场,导演和剧组也是这部剧中的演员,但不是《暗恋》和《桃花源》中的第一舞台演员,而是作为第二舞台演员出现在观众席或者后台监制的席位。这种完全打破传统戏剧表现方法的模式,冲破了舞台上的“第四堵墙”,全方位地将剧作呈现在观众面前。甲乙两剧组导演对第一舞台演员的干预,实际上是以解读者的身份,向观众展现更多关于台上演出剧目的旨意和内蕴。
80 年代的台湾剧坛,接受西方第二度“西潮”,对于先锋戏剧,探索出了很多异于传统戏剧的表现方式和舞台技巧。这一时期,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被大量介绍到中国,赖声川留美期间也接受到戏剧界现代主义的“欧风美雨”,其作品与西方现代流派的戏剧手法多有暗合,是台湾先锋戏剧潮流的引领者。例如他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序幕加五个相声段子拼贴而成,赖声川说: “五段相声,每段都适合那一个时间的语言特色、风土人情,但跟传统相声不同的是,在我们的这些新段子背后,都有一个严肃的主题,而五段相声也就是靠这些严肃的主题串起来。”
《暗恋桃花源》这部剧作,整体结构上实践了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有意打破戏剧结构上的完整性,阻扰观众移情于戏,甚至演员也不应该进入角色,演员、角色和自我之间要保持绝对的距离。赖声川的这部剧,既有对“间离效果”的运用,也有对其的创新和超越。《暗恋桃花源》的创作加强了舞台和观众之间表演和欣赏的绝对关系,舞台上设置的一系列干扰因素接二连三地阻止观众的情感和台上的剧情融合,演员不时跳出角色以演员的身份说话,那么观众也必然要跳出剧情,而不能投入情感与台上的角色感同身受。这就是布莱希特大力倡导的“间离效果”。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也是把两个不同的故事放在一部戏里,但是它的序幕和后面的主要故事并没有面对面形成碰撞,相比之下《暗恋桃花源》的形式比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要先锋得多。《暗恋桃花源》中甲乙两个剧组同用一片场地,他们两方不断因为一系列原因,更换舞台背景用于自己的排演。戏剧最激烈的部分,是两组演员同时在台上演出的场景,两组演员的台词交叉出场,老陶和桃花源女子在去留上问题的对话和江滨柳要求太太回去的对话上产生了交叉,最后形成了两部剧的对话。这一幕将喜剧效果和间离效果融为一体,观众很难进入江滨柳或者老陶的情感,而保持独立的观众身份。显然这种在“间离形式 + 剧情融合”上的模式,是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改革和超越。
两个剧组随场地冲突,穿插彩排,观众的身份也会随着舞台的切换而切换。观众对新上演的故事投入注意力,参与新故事的进行时,对原来故事的情感一面会被新的舞台消解,一面会对暂停的故事保留期待心理空间。两个故事轮流更新,观众参与故事的情绪便不断高涨,对舞台的期待也随之加强,一方面对正在上演的剧目怀有热情,另一方面心里还存有对另一剧目的期待。在间离角色和观众的情感方面,两个故事都不是一气呵成,观众对于自身欣赏者身份的认同,必然随着舞台的切换而加强,这也就起到分解故事情感,离间观众、演员和角色之间关系的作用,观众不会轻易和剧情产生共鸣,也就拉开了舞台和观众的距离,但会引起新的期待视野。日奈的戏剧作品《女仆》、《楼台》,皮兰德娄的《六个寻找作家的剧中人》、《好吧—如果你认为如此》等作品都是采用“戏中戏”的结构,通过故事里的故事完成这部戏。
《暗恋桃花源》也是这样的结构,以看似戏谑的形式,将一个主题支离成多个线索从不同的方面立体建构,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现在舞台上。
三、深层的剧场性结构话语
赖声川导演的这部戏,是一部由导演为主导的剧场性结构话剧。之所以说《暗恋桃花源》这部话剧是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超越,除了上述提到的三个故事的拼接融合特点之外,还主要表现于其对布莱希特“间离效果”的实践中,对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的混合运用。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要求剧作在舞台距离上划定演员和角色、观众和演员、观众和角色的距离,使得他们各在其位,相对独立。在舞台呈现上,“暴露赤裸裸的后台,提醒人们别忘了戏是假的,别上了舞台情感诈骗的当。”
“关于这种舞台表达,英国诗人柯勒律治有一个说法: ‘自愿地搁置不相信’”。《暗恋桃花源》对于“间离效果”的实践是在两个“戏中戏”的整体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两个故事都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而它们每个故事则用了不同的舞台叙述模式。
《暗恋》倾向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舞台幻觉理论,“在舞台上精确仿真的布景以营造真实的气氛,只要感情上的体验,而暂时搁置理性的评判。”《桃花源》则“用象征写意的手法来渲染诗意的幻觉。”
( P9)《暗恋》,是一部现实主义色彩浓厚的作品,写实性很强。导演要求现场布景和人物装扮都要极其逼真,如上海夜景里的树枝、秋千,民国 37 年“永安公司”的购物袋,台北的医院,病床前的吊瓶,墙上的时钟等; 导演要求江滨柳和云之凡要极致地把他们的离别伤感演出来,尤其是云之凡的山茶花气质。导演至少两次打断表演,指出演员的表演和角色不符,整场彩排下来,导演的神情一直是忧郁惆怅的,他的情感完全沉浸在回忆里,并力求台上的演员能回到 40多年前的上海,变成真正的江滨柳和云之凡。戏剧最后,导演和扮演江滨柳的演员久久沉浸在故事里,望着舞台若有所思。
这部戏按照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反映生活的真实,最大化地表现对历史和时局的反思,苦痛中更多的是无奈,以及现实给人民的生活造成的巨大伤害。《桃花源》里的布景则大多是虚拟化的道具,如彩绘板制成的桃林,大幅蓝布由人力摇摆做成的波浪,后台人员在台上拉的小舟,不加装饰的枕头替代的婴儿等。
整个故事以“现实 + 象征”的手法反映台湾人民真实的内心。武陵和桃花源分别是现实状况的写照和理想生活的象征。老陶、春花、袁老板三人的名字也是怀有“桃花源”情结的人的代表。即便是生活富足的袁老板,对生活怀揣的伟大抱负,不过是“希望后代有吃不完的水果”这样的基础物质渴求,但到头来也落得个穷苦不堪。
喜剧的形势下,沉闷现实的阴影笼罩了整个舞台。在舞台上,演员也不像《暗恋》中的演员倾心投入,而是时不时地加入现代人的话语口气,以消解故事的悲剧气氛,夸张的舞台动作作为舞台叙事话语增加喜剧效果。袁老板送棉被这一情节,他和春花的双簧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老陶夫妻离心的家庭关系。整个故事都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现悲剧的生活状况,让人憧憬着“桃花源”式的光明,一边大笑一边流泪。
寻找刘子骥的女人,她的出场有时在剧组歇场的时候,有时在台上彩排进行之时。她每次突然出现,都意在提醒观众台上演出的真的是戏,这只是彩排现场。戏剧对它的舞台安排,对比凸显了《暗恋》和《桃花源》的非真实性,而强调了自身的真实,增加了剧作的戏剧性和立体化,使得戏剧元素更加丰富,舞台气氛更加热闹。戏剧最后,场地负责人因时间关系要求剧组停止彩排,收回场地。而疯女人的一声“谁都不许走”,猛然唤起观众,这里还有一个未完的真实的事实没有结束。《暗恋》剧组排练完最后的戏份,演员们都卸妆准备离开,舞台上只留下那位寻找刘子骥的女人,她在满地桃花的舞台上旋转,而且嘴里喃喃有词,“那一年,在南阳街,有一棵桃树。桃树上面开花了,刘子骥,每一片都是你的名字,每一片都是你的故事。”对于这位女人的来龙去脉,剧中并未交代,她自己说是刘子骥让她到这里等他。刘子骥、桃花源、南阳街,观众会联想到,女人口中的刘子骥和陶渊明笔下的刘子骥或许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怀抱对未来的美好理想,而终究不可得。女人寻找刘子骥,或许是因为她和刘子骥曾经有过关于“桃花源式”生活的向往和约定,女人看到场地外《桃花源》话剧演出的海报,因此索迹来寻。如果这样联想是成立的,那么台下的“寻找刘子骥”和台上的《桃花源》则是这部戏剧主题一脉相承的两个线索: 一个以古喻今,戏剧性地表现现实的灰暗惨淡和理想的遥不可及; 另一个承接剧中古时候的桃花源,表达其在当代的状况———“南阳刘子骥,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象征追求理想的迷茫和怅惘。这个故事的穿插,不仅在形式结构上增加了舞台的破碎感,起到消解观众入戏的作用,而且在主题上和两个大故事一脉相承,呼应和凸显现实中的苦闷、无助、逃避和憧憬。
如果说《暗恋》是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美好时代的追忆,《桃花源》是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向往,那么“寻找刘子骥”则是不得志的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迷茫、彷徨和无助,是在无奈现实中的沉沦和挣扎。《暗恋》和《桃花源》以“戏”的形式叙述过去和未来,刘子骥则上演在舞台外的现实里。回复赞 - Lv5
- Lv4
- Lv6放牛班的春天用户189****4234-KNXXrLv62019-08-15
一部适合春天看的音乐剧,老少咸宜
基本剧情:基本和电影版差不多,比较简单,符合法剧的风格。不得志的音乐家马修老师来到池塘底小学,用音乐感化了所谓的“坏孩子”,但是由于蒙丹的蓄意纵火事件被迫离开学校,同时也带走了在战争中失去双亲的皮皮诺
舞台布景只需要两个字来形容:有钱。每一幕之间切换的非常自然。
印象比较深的舞美有三个
1. 马修发现伯尼法斯在花园中埋钱,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是做到了花园的的实景还原。(上一幕还是在教室)
2. 马修教孩子们唱歌时,背后投影的日历,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
3. 最后孩子们送别马修时扔出的纸飞机,纸上写的每一句话都投影在了学校的围墙上
还有孩子们神奇的折叠小床,我觉得可以直接拿到现实中的学校使用。
舞台灯光以暖色调为主,但是绝对不是某些剧组用的恶心黄光!
这部剧打动人的点在很多安静的瞬间。比如马修老师守在孩子们的身旁,静静地看着他们入睡。画面定格,橙黄色的光打在孩子们的身上,静谧美好。
在残忍势力的校长哈尚出场时,舞台的打光以冷色调为主。有一幕是校长在汇报演出前向伯爵夫人致辞,所有的灯光聚焦到他一个人身上,周围是一片漆黑,给人一种跳梁小丑的感觉。
舞美真的为这部剧加了不少分(有钱真好
放牛班的剧情和摇滚学校有一些相似的地方,都是不得志的老师用音乐感化学生的故事。但是不同于摇滚学校的大和解或是大团圆,放牛班的结局并没有那么美好。校长还是那个校长,冷酷无情;有着反社会人格的“蒙丹”也没有被成功改造,甚至一把火烧了学校,直接导致马修失去了自己的工作。So ist das Leben. 唯一让人感到安慰的是皮皮诺,终于在周六离开了那个噩梦般的地方。而马老爹则选择继续留下和校长斗智斗勇,照顾这些可怜的孩子们。个人觉得剧情可以深究,但是没必要,停留在表面就已经足够让人感到温暖。
很喜欢场刊里的一段解读:
“最感人的时刻都是在非常安静的地方,甚至可说是种种事件之间的一个无声告白:孩子们安静地在教室中学习,他们最善良的老师守望着他们;男孩子们在宿舍里沉沉睡去,梦着音乐的力量;孤单的皮皮诺忧伤而沉默的站着,独自在学校的大门口守望,等待他再也不会回来的父母的归来;纸飞机在空中盘旋,背景里回荡着孩子们完美的歌声。”
演员部分:
孩子们天籁般的合唱是整部剧的亮点。《望望你的路》和《风筝》是剧里最好哭的两趴。但是小莫朗奇的独唱还有待提高,高音部分显得有点弱,唱不上去。皮皮诺也太可爱了,小小的一只,马修老师抱着他的时候我有点母爱泛滥(bushi)
比较遗憾的是马老爹的《我的工具箱》,吞音比较严重,需要依靠字幕才可以听出歌词,有点影响观感。但是整体人物塑造的很成功,外柔内刚。
马修很稳,一上来就把我带入了角色之中,衣服装扮很用心,符合人物性格。看到马修老师被自己的女神拒绝的时候还是有点心疼的,我们马修老师这么好,怎么可以欺负他!
校长哈尚刚开始话剧腔较重,感觉有点别扭,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人物设定的需要:虚伪而又做作的男人。(我想了好久的词)后来他渐入佳境了,特别是最后与马修爆发冲突的时候,我甚至有点同情他。但是很可惜这个线没有继续讲下去,蒙丹那条线也没有一个明确的收尾,也算是贴合原作了。
全剧唯一的成年女性角色小莫朗奇的妈妈戏份不是很多,但是声音也太好听了,一开口就很惊艳。
蒙丹,一个让我觉得很可怜的人物,他渴望寻找自己的同类,渴望得到温暖,渴望被他人理解和接受,原本以为他会在音乐中寻找救赎和内心的宁静,但是事与愿违。演员塑造人物还是比较成功的,表面柴米不进,实则内心柔软,无奈哈尚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有今天哈尚cue了嘴巴嘟嘟,发现了不少MXH女孩嘎嘎嘎嘎嘎
最后再感叹一句风筝太好听了,程何的配译必须拥有姓名。
风筝飞呀,风筝飞,
随风儿飘扬,
飞过海呀,飞过山,
飞进我目光回复1赞 - Lv6尊贵的贵宾会员可以提前一天选座买德龄与慈禧…所以大剧院的售票大厅里外热闹非凡,牛牛们更是闻风而动,各种加价代买…反正最后他们自己的那一张届时可以退了…就赚土豪们出的加价钱🤣鼎鼎Lv62019-08-11
我等凡人只能眼巴巴的看看…伤心难过、羡慕嫉妒😂
安心看戏吧……
放牛班的春天,因为电影的无比经典,令人难忘…所以既然有同名音乐剧,总要支持一下。
诚然,我个人觉得电影过于经典,音乐剧给人的感觉无法相提并论……甚至神韵没有完全get ,结尾部分也没有激荡人心。
成人演员虽是有宗俊涛、七幕党女士压阵,仍然还是被孩子们抢去一切光茫🤣
这些年龄不等的小男孩、小女生,唱歌好听,会表演,会带动全场气氛…
(上次这么棒的儿童题材音乐剧应该是寻找声音的耳朵,👍🏻但是孩子们显得表演过于成熟。虽然唱的真的No1)
放牛班的孩子们给人以比较自然、天真烂漫的感觉🤗
剧情节奏把握还不错,当然现场熊孩子出没比较多……看各位看官们所处位置区域和运气了🤣回复7赞 - Lv4100多位国之未来的优秀音乐家!冉冉升起的新星🌟落痕Lv42019-08-06
指挥家超棒,除了之前在交响音乐厅40周年民乐新曲演奏会–春之律动上,喜欢一位国内女指挥家,这是另外一个喜欢的。
第二段落钢琴独奏也很厉害,不愧是肖邦钢琴比赛冠军 。
三部分音乐各有特色,天津组曲的#盘山天光##北塘暮色# 是有天津特色的柔缓曲调,有点国风味道。
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号钢琴协奏曲属于比较经典曲目,一代天才音乐家不是假的!
肖斯塔科维奇被号称创作过于新奇,这首D小调第五交响曲确实非常厉害。介绍说表面是愉悦赞美,但明显能听出暗含讽刺绝望。曲调简直是魔鬼般变化跌宕起伏👿
除了上半场遇着个奇葩妈妈带吵闹不停的小孩,不但影响大家欣赏,最后还被别人齐声哄出去。我也是惊呆了!⊙∀⊙!坍台坍在这么多国内外音乐家,观众眼前,真是醉了!每每沉浸在音乐中,一会儿被打断一会儿被打断,这行为太有碍观瞻。怎么全场那么多的小孩子,没有一个这样的呢?包括之前看也有很多小孩子的音乐演奏会,都未曾遇见过。还是因为教育问题吧?
东艺 这次对我挺友好的,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回回大雨伺候。竟然35°的天气晴空万里,凉风习习。不错不错。😏回复3赞 - Lv5
- Lv4门德尔松的猫Lv42019-08-04回复赞
- Lv4
- Lv440年前的一部电影,以后又阅读了小说,今天再来剧院亲身感受原汁原味的法国风味。一阵说不出的感动,荡漾在心怀。总以为法兰西的音乐剧赶不上百老汇的经典。然而,今天文化广场的经历,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固有成见。法兰西的浪漫和精致,同样可以征服东方观众的心灵。一台载歌载舞的音乐剧,歌唱已经让人痴迷了,而舞蹈家在舞台上面尽情地表现,这部剧作激发的能量, 在又一个层面上令观众的精神一直处于振奋的状态。制作者以现代的手法淋漓尽致地阐释一部经典之作。雨果走了一百多年,拥抱着今天的人们,继续感动着这个时代。有一个误解,意大利的歌剧,占领了正统,经典文学作品应该到那里去寻找归宿。今天,法语原版音乐剧《巴黎圣母院》已经明确的宣告了,通俗一样能够让经典彻彻底底地演绎出来,占据上风。迦梨先生Lv42019-08-02回复5赞
- Lv4#哈三话四评—两只狗的生活意见#happy-sirLv42019-08-01
630次笑声,140次掌声,整个剧场笑的人仰马翻。
高山下,小溪旁,一只大狗走的忙,你要问我干什么去?我去城里逛一逛。
两只狗来福和旺财离开家乡进入城市,他们寻找幸福的生活,寻找伟大的理想,然而城里的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四处碰壁后,他们对生活产生了各种意见,这些意见是他们简单纯洁的头脑无法理解的生存难题。为了能够吃上一口饱饭,来福和旺财在街头卖艺,参加明星选秀进入娱乐界,去当保安,被富人收养又被抛弃,被打狗队打得遍体鳞伤,后来他们决定勇敢地面对生活,不管生活有多艰辛,要勇敢地走下去!开场两人德云社式的相声桥段,屁勾上点芡,那就是一坨屎。无论是唾沫四溅的B-box,夸张的自虐式表演,孟京辉的剧总有些无厘头式的嘎笑。
临近结束,刘晓晔站到话筒前自白:这是一部严肃的悲剧。这是一部关于理想与人生的关系的悲剧。开篇旺财向来福借火,隐喻世俗主义的诡诈弟弟旺财和隐喻理想主义的清高哥哥来福,两者在进城、收养、监狱等段落中,一个上坡一个下沉的生命轨迹,令两种活法的冲突达到顶峰。理想主义的来福不仅性格倨傲,而且破坏了旺财在主人家的安逸生活,即使落魄到跛腿入狱,仍然“拎不清”。弟弟旺财却无师自通了厚黑神功,总能混得有滋有味。然而,当所有人以为圆滑的世俗主义会碾压幼稚的理想主义的时候,一封贯穿全剧始末、被旺财奉为律令的重要意象——“妈妈的信”终止了这场争吵。
妈妈的信:“亲爱的旺财宝宝,你在那个角落已经哭了很久很久,妈妈没有过去安慰你。再多的亲吻和拥抱都是无济于事的,你必须自己学会平静下来。妈妈知道,你面临的痛苦和风雨,这个时候我不得不告诉你,这只是刚刚开始啊。后面还有更多、更艰难的时刻在等着你。亲爱的,去吧,去和你的哥哥站在一起呀,去面对这个世界给你们带来的一切。快乐、痛苦,去享受,最终战胜它,因为胜利是一个奇迹。向没有经历过的人去解释它,就如同向一个没有吃过骨头的狗,和它说骨头的滋味。生命确实是一个奇迹,亲爱的旺财宝宝,让妈妈看到这个奇迹在你的身上发生吧。还记得妈妈给你讲过的那个关于黄色潜水艇的故事吗?你看,那是一艘载满了幸福和快乐的潜水艇,人们和动物们都快乐地生活在上面,去吧,和你的哥哥一起登上那艘潜水艇,让它带你们去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充满希望的生活,用你们的歌声去歌唱你们的生命吧!”
世俗主义并不是胜者。和理想主义者一样千疮百孔。旺财尽管已被尊为“大哥”,依然是身居囹圄。相反,即使再穷困潦倒,即使从来都是破坏旺财的“幸福”生活,旺财还是需要这样的来福。 两只狗的结局是“回乡下”。我们对生活很热爱,但对她也很无奈。
从农村到城市,从理想到现实,用夸张的手法以近乎荒诞的表演,以狗的视角剖析人类现实世界。两条江湖狗历经人间沧桑,笑看世间百态。
推荐指数:★★★★☆(84分)
Happy-sir 2019.7.201回复6赞 - Lv2
- Lv5大船文化出品的德国原版绘本启蒙交响音乐会《放屁大象吹低音号 之动物交响乐团》于2019.7.26-7.27日在ET聚场(上海共舞台)演出,之后陆续到全国其它城市巡演。原著作者:海蒂·雷能,原版授权:德国朔特音乐出版社。演出团体:西区爱乐小交响乐团,戏剧呈现支持:EASE DRAMA意思英语戏剧工作室、拾穗青田戏剧教育。好习惯Lv52019-07-29
作者:海蒂·雷能是一线经验丰富的音乐教育专家,在幼儿教育进修机构担任教师。在音乐教育领域颇有建树,2000年创立“流动音乐工作室”。为三至六岁儿童提供丰富多彩、轻松有趣的音乐教育,现在与丈夫和两个孩子居住在德国。
演出团队:西区爱乐小交响乐团是西区爱乐的旗舰乐团,一直致力于古典音乐的普及推广,精心用艺术滋养孩子们的心灵,以极富创意的节目及充满热情的演奏著称。乐团成员都是经过严格的考核甄选出来的青年演奏家,全部毕业于国内外各大著名高等音乐学府,其中有博士、硕士,并不乏国际比赛获奖者。这支年轻乐团演奏技艺精湛,演奏风格严谨但又不失激情,被业内盛赞为“古典新势力”!乐团曾应邀出访美国、欧洲、亚洲等多个国家,活跃于世界各地的舞台。2014年乐团与郎朗携手为姜文新片《一步之遥》录制的电影音乐大获成功,2015年为周星驰电影《美人鱼》录制音乐好评如潮。
看这个音乐会是因为活动赠票,所以去看一下这个给小朋友看的交响音乐会有何不同。该音乐会往年在其它城市曾经演出过,言归正传讲剧目。(观后感涉及部分剧情,请谨慎阅读!)
剧情简介:
故事讲的是一家动物园的管理员乐园长年事已高,因此她招募了一个管理员蒂默协助。一次意外园长受伤被送往医院,于是蒂默担负起管理整个动物园的职责。
为了让那些因园长受伤闷闷不乐的动物们开心,蒂默决定用音乐来解决。于是蒂默到了乐器商店找了老板朗先生买了一堆乐器,回到动物园后分配给动物们组成了一个动物交响乐团。最终动物们用演奏欢迎出院的园长,还举办了音乐会。
主要人物:
乐园长一个人管理着一家动物园,她很喜欢吹卡祖笛。一次意外她受伤住院,于是把动物园交给管理员蒂黙打理。
蒂黙是乐园长招募的管理员,因为乐园长即将退休。在乐园长受伤住院后她负责照料管理动物,她买了一堆乐器让动物们组成了交响乐队并为康复的乐园长表演了节目。
这个演出改编自德国作家海蒂·雷能所创作的同名音乐儿童启蒙绘本系列,涵盖四大类19种乐器和多种曲风。由富有童趣的故事和精彩的音乐组成,绘本系列的另两个故事也设计了音乐会。之所以叫放屁大象估计是因为园长比较喜欢会放屁的大象彭彭,故事里用动物元素比较能引起小朋友的喜欢。
我去看的那天出了地铁雨正好下的很大,到了剧场门口有工作人员安排一次性塑料伞套给来看演出的观众很贴心。而且分发资料的宣传人员也递了纸巾给我擦,这点上不得不说服务非常周到。演出现场带着孩子来看的观众非常多,看来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启蒙教育还是很看重的。
音乐会主要是演奏乐曲,背景多媒体放的是该绘本故事画面配合剧情发展。两位演员分别扮演园长和蒂黙绘声绘色地和台下观众讲述着故事并做了很多互动,很好的让观众参与故事并巧妙的维持了剧场的秩序。现场表演时看演出的孩子们没有吵闹,这点上在电影院里难以做到。这既是演出吸引了小朋友的注意力,同时可能也是看交响乐的观众相对素质高一点的缘故。
我觉得小朋友好奇心重、理解能力有限,作为针对孩子的演出要吸引且不让他们吵闹设计上是要多用心的。作为启蒙作品自然是要靠童趣和深入浅出的内容来吸引他们,让他们有种近距离参与的感受。这样他们才会听话配合,因为他们自己融入成为演出主体的一部分自然会守护相应的环境。
演出过程中给观众普及了交响乐四类乐器是如何分类的,并挑选了几个典型乐器演奏了一些经典和流行的曲子。比如《哆啦A梦》、《梁祝》、《青春修炼手册》和一些外国名曲,这些曲子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我觉得好的演出都会引起观众的共鸣或共情,而且整个演出的完成度要高且流畅。这样观众才会给予好评,口碑才能发酵。通过演出可以看到交响乐器不仅可以演奏古典乐,表演流行乐也别有风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小时候的教育用填鸭式的方法肯定效果不好。应该用有趣的方式吸引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识,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才会比较牢固。
交响乐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而交响乐团的形成是在近百年内,交响乐队形式和编制是在贝多芬的创作中达到最终完善的。后来在整个19世纪早期到晚期的浪漫主义音乐全过程中,交响乐队编制和组合形式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交响乐难懂,除了它蕴含的深厚精神内涵比较难琢磨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交响乐团的乐器结构很复杂。按照一般惯例,交响乐团是根据乐器发出的声音和演奏的难度来进行排列的,由弓弦乐、木管、铜管、打击乐这四组乐器组成。其中,弓弦乐器身居高位,是整个交响乐团的灵魂,相当于一桌美食的主菜。木管乐器随后,铜管乐器其次,打击乐器则排在最后。
我们在很多电影和舞台剧表演中听到的配乐都来自交响乐,比如宫崎骏的动画和久石让的配乐就是珠联璧合。据说听古典乐会让人聪明,电影《天才枪手》里的男主就爱听。不管莫扎特效应是不是真的,听音乐对于刺激孩子的听力、记忆力、以及陶冶情操都是很好的选择。
我这次的座位偏当中靠前看得很清楚,整场演出非常欢快有序。演出差不多一个小时结束,而且还有后续系列故事音乐会即将推出。整个演出我觉得寓教于乐的效果非常好,乐手们配合演员也是十分到位。除了多媒体播放的故事里猴子打的是小锣和实际现场打鼓不符外,其它都是和现场演出相互呼应的。本演出时间较短,不适合没有孩子的成年观众。满分10分制我打8.5分,下一次讲电影《今夜在浪漫剧场》。(喜欢看图文并茂的小伙伴可以关注我的微信个人公众号:好习惯吐槽的观后感)回复7赞